新乡县职业教育中心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
专业名称: 运动训练
适用生源: 初中生或同等学历
学 制: 三 年
编制部门: 基础一部
编制时间: 2021年9月
目 录
一、专业名称 …………………………………………………………… - 1 -
二、招生对象 …………………………………………………………… - 1 -
三、学 制 …………………………………………………………………- 1 -
四、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规格 ……………………………………………- 1 –
(一)、培养目标……………………………………………………………- 1 –(二)、人才规格………………………………………………………………- 1 –
五、职业岗位分析与职业资格证书……………………………………………-3–
(一)、职业岗位分析 …………………………………………………- 3–
(二)、职业资格证书 ………………………………………………………-3–
六、教学分析与课程体系 …………………………………………………–4–
(一)、课程设置………………………………………………………………–4–
(二)、课程体系结构 ………………………………………………………–4–
(三)、公共必修课程 ………………………………………………………–5–
(四)、专业基础平台课 ……………………………………………………–8–
(五)、专门化方向课程 ……………………………………………………–9–
七、 人才培养模式……………………………………………………………–11–
八、 教学安排与教学进程表………………………………………………–12–九、 教学方法与考核评价 …………………………………………………–14–
(一)、教学方法………………………………………………………………–15–
(二)、考核评价………………………………………………………………–15–
十、实施保障 …………………………………………………………………–16–
(一)、师资队伍建设…………………………………………………………–17–
(二)、实训室配置……………………………………………………………–17–
(三、)毕业说明………………………………………………………………–17–
一、专业名称
运动训练专业
二、招生对象
初中或同等学历毕业生
三、学 制
三 年
四、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规格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全面素质、具备高中文化水平的各级各类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特别是优秀运动员的后备人才。
(二)、人才规格
本专业毕业生应具有以下职业素养、专业知识和技能:
(一)职业素养
(1) 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拥护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热爱人民、遵纪守法;有吃苦耐劳、团结协作和拼搏向上的精神。
(2) 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和修养,基本掌握中等学校学生应具备的文化、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
(3) 具有较高水平的专项运动技能和从事竞技体育运动的能力。
(4) 具有一定的组织体育活动和指导专项运动技术训练的能力。
(5) 掌握主修项目的基础理论和训练方法以及其他运动项目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6) 掌握主修项目的裁判知识,并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达到国家三级裁判员水平。
(二)专业知识和技能
1、掌握运动技术学科、运动人体学科、教育心理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一般运动训练和专项运动训练的分析方法和技术;
3、具有从事专项运动训练与教学、竞赛组织与裁判等工作的基本能力;
4、熟悉我国体育工作运动训练、运动竞赛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一般运动训练和专项运动训练的发展动态。
(三)专业(技能)方向
1、掌握体育锻炼的基本原理、体育锻炼的生理学、医学及心理学知识、合理安排锻炼、锻炼效果评价以及心理保健的方法、运动处方的一般知识与制定方法、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的理论与方法以及适合于群众普及的各种常用的健身项目活动方法等。
2、掌握体育比赛的理论与方法。
3、掌握体育比赛的基本原理、大中型体育比赛的赛制、计划、编排、组织以及比赛各环节工作等的理论与方法。
4、掌握社会体育组织管理的理论与方法。
五、职业岗位分析与职业资格证书
(一)、职业岗位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保持快速增长,本专业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目前我国体育人才供不应求,未来5年人才缺口100万以上;通过对我县各大社区和10所学校的认真调研,我县亟需1000名以上体育人才。
(二)、就业岗位与职业资格证书要求
对应职业(岗位) |
职业资格证书举例 |
专业(技能)方向 |
|
1 |
社会体育指导员,教练员 |
社会体育指导员证书 |
体育指导,竞技体育 |
2 |
裁判员 |
国家等级裁判员证书 |
竞技体育裁判 |
3 |
运动员 |
国家等级运动员证书 |
竞技体育 |
4 |
体育管理人员 |
体育经纪人证书 |
赛事组织,策划,服务 |
5 |
1+x证书 |
本专业面向专业运动队、社会优秀运动队和需要高水平运动员的工、矿、企事业单位
六、课程设置及教学要求
本专业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
公共基础课包括思想政治课、文化课、体育与健康、公共艺术以及其他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类基础课。专业技能课包括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技能)方向课,实习实训是专业技能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含校内外实训、顶岗实习等多种形式。
公共基础课程学时1116学时,占总学时的三分之一。
(一)公共基础课
公共必修课 |
|||
序号 |
课程名称 |
主要教学内容和目标要求 |
参考学时 |
1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学标准》开设,并与专业实际和行业发展密切结合。 |
36 |
2 |
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 |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学标准》开设,并与专业实际和行业发展密切结合。 |
36 |
3 |
哲学与人生 |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学标准》开设,并与专业实际和行业发展密切结合。 |
36 |
4 |
职业道德与法治 |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学标准》开设,并与专业实际和行业发展密切结合。 |
36 |
5 |
语文 |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标准》开设,并注重培养学生加强写作和口语交际训练,提高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和日常口语交际水平。通过课内外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扩展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等在本专业中的应用能力。 |
180 |
6 |
数学 |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标准》开设,在初中数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知识。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基本运算、基本计算工具使用、空间想像、数形结合、逻辑思维和简单实际应用等能力,为学习专业课打下基础。 |
180 |
7 |
英语 |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标准》开设,在初中英语学习的基础上,巩固、扩展学生的基础词汇和基础语法;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和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使学生能听懂简单对话和短文,能围绕日常话题进行初步交际,能读懂简单应用文,能模拟套写语篇及简单应用文;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继续学习的能力,并为学习专门用途英语打下基础。 |
180 |
8 |
信息技术 |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教学标准》开设,通过学习了解计算机的结构、硬件配置、基本操作、软件维护,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的使用方法,掌握至少一种汉字输入法,能进行编辑,排版、制作报表、图形等。学会相关应用软件的使用。 |
180 |
9 |
体育与健康 |
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通过体育基本理论的教育和较系统的运动训练,使学生掌握体育运动项目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人体的正常发育规律,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并能自我评价体质健康状况,有一定的体育与健康意识,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行为和终身锻炼身体的习惯,全面增进身心健康,达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
180 |
10 |
艺术 |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艺术教学标准》开设,通过艺术作品赏析和艺术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或掌握不同艺术门类的基础知识,技能和原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艺术欣赏能力,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素质 |
72 |
11 |
历史 |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历史教学标准》开设,在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促进中职学生进一步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和优秀文化传统,从历史的角度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为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基础。 |
72 |
(二)专业技能课程
专业技能课程学时为2214学时,占总学时的(三分之二)
1. 专业核心课
专业核心课 |
|||
序号 |
课程名称 |
主要教学内容和目标要求 |
参考学时 |
1 |
运动人体科学概论 |
学生通过对人体形态、结构、功能的学习,了解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的生理变化,从而掌握科学运动训练的方法,找到提高自身运动训练效率的最佳途径。掌握人体形态、结构和各器官系统生理机能,以及体育保健方面的基本知识。 |
54 |
2 |
运动心理学基础 |
从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入手施教,使学生了解运动心理的变化过程及在体育训练、竞赛中的作用,从而初步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和提高竞技应变能力。同时,本科目也是运动员由少年到青年的成长过程中,逐步走向成熟的必不可少的专业基础课程。 |
54 |
3 |
社会体育学基础 |
了解体育在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及社会进步对体育的要求,进一步了解社会不同群体、不同区域、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群对体育的不同需求。了解社会体育的活动方式、组织方法和场地、器材、设施的要求及体育与娱乐活动结合的特点。了解作为大文化一部分的社会体育的社会功能、动作规律和作为一名社会体育工作者必需具备的基本理论知识。 |
54 |
4 |
运动训练学基础 |
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规律的科学,是在运动训练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并归纳而上升为理论的学科,它吸收和反映了国内外运动训练基本理论及相关学科的新的研究成果。本学科旨在引导学生学会总结和归纳运动训练的基本规律。学生通过学习,应了解运动训练的过程、规律、并能将其运用到训练实践中。 |
108 |
5 |
体育保健学 |
通过对体育保健课的学习,使学生懂得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和影响人体生命活动的各种因素之间相互制约的内在联系,以及学校体育要使学生终身受益的要求,掌握人体保健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人体在体育运动中的保健规律和措施,掌握不同性别、不同年阶段人群的体育保健特点和要求,为从事体质与健康教育工作、指导人们从事符合生理规律的运动,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有关知识与技能。 |
54 |
6 |
社会体育指导员 |
通过对这门课的学习,使学生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产生、发展及从业要求都有比较系统全面的了解。帮助学生正确、深入认识社会体育指导员,明确工作职责、服务方式与服务规范、作用,培养职业道德、素养与从业能力。 |
54 |
7 |
体育竞赛组织与裁判 |
通过本课程教学,具有组织体育竞赛和裁判执法工作的能力。通过体育竞赛组织与裁判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体育竞赛的运行机制,使现象上升为理论,再运用科学的体育竞赛组织与裁判理论进一步指导不同级别体育竞赛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初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体育竞赛的组织和科学管理,胜任不同层次的体育竞赛的组织、管理与裁判等工作。同时,作为运动训练专业学生学习的理论基础,也为学生后续课程的顺利学习提供条件。 |
108 |
8 |
体育管理学 |
通过本课程教学,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体育管理人才。要求学生掌握体育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能在学校体育、社会体育、运动训练与竞赛、体育产业等领域相关部门的体育管理工作实践中灵活运用,具备定的计划、组织、协调能力。 |
54 |
2. 专业技能方向课
专业技能方向课 |
|||
序号 |
课程名称 |
主要教学内容和目标要求 |
参考学时 |
1 |
篮球技能课 |
专项训练篮球项目,本课程包括理论课和实践课两部分,以实践课为主。通过理论学习和训练实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为体育事业拼搏、奉献的精神;并使学生获得在本专项上继续发展的良好的身体素质及掌握本专项的基本理论知识。经过三年学习,学生应达到要求等级以上的运动员水平(各项目的具体等级要求另定)。 |
324 |
2 |
田径技能课 |
专项训练田径项目,本课程包括理论课和实践课两部分,以实践课为主。通过理论学习和训练实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为体育事业拼搏、奉献的精神;并使学生获得在本专项上继续发展的良好的身体素质及掌握本专项的基本理论知识。经过三年学习,学生应达到要求等级以上的运动员水平(各项目的具体等级要求另定)。 |
324 |
3 |
足球技能课 |
专项训练足球项目,本课程包括理论课和实践课两部分,以实践课为主。通过理论学习和训练实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为体育事业拼搏、奉献的精神;并使学生获得在本专项上继续发展的良好的身体素质及掌握本专项的基本理论知识。经过三年学习,学生应达到要求等级以上的运动员水平(各项目的具体等级要求另定)。 |
324 |
3.专业选修课
专业选修课程学时为432学时,占总学时的12%
(1) |
乒乓球技能课 |
专项训练乒乓球项目,本课程包括理论课和实践课两部分,以实践课为主。通过理论学习和训练实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为体育事业拼搏、奉献的精神;并使学生获得在本专项上继续发展的良好的身体素质及掌握本专项的基本理论知识。经过三年学习,学生应达到要求等级以上的运动员水平(各项目的具体等级要求另定)。 |
108 |
2 |
羽毛球 |
专项训练羽毛球项目,本课程包括理论课和实践课两部分,以实践课为主。通过理论学习和训练实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为体育事业拼搏、奉献的精神;并使学生获得在本专项上继续发展的良好的身体素质及掌握本专项的基本理论知识。经过三年学习,学生应达到要求等级以上的运动员水平(各项目的具体等级要求另定) |
108 |
武术 |
专项训练武术项目,本课程包括理论课和实践课两部分,以实践课为主。通过理论学习和训练实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为体育事业拼搏、奉献的精神;并使学生获得在本专项上继续发展的良好的身体素质及掌握本专项的基本理论知识。经过三年学习,学生应达到要求等级以上的运动员水平(各项目的具体等级要求另定) |
108 |
|
体能训练 |
专项训练体能项目,本课程包括理论课和实践课两部分,以实践课为主。通过理论学习和训练实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为体育事业拼搏、奉献的精神;并使学生获得在本专项上继续发展的良好的身体素质及掌握本专项的基本理论知识。经过三年学习,学生应达到要求等级以上的运动员水平(各项目的具体等级要求另定) |
108 |
4.综合实训
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学生从事真实企业任务,学生需要企业导师的指导下在相关专业的教练、裁判、销售等岗位进行实践训练,将证书培训内容有机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提高人才培养的灵活性,适应性、针对性,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综合能力和就业能力,统一安排在第5学期。技能考证要在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统一要求下完成,证书要求以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统一要求为准,可以是国家相关部委(教育部、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的职业技能证书, 也可以是当地教育主管部门或行业协会统一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
5.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是本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岗位工作能力培养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要认真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的有关要求,保证学生顶岗实习的岗位与其所学专业面向的岗位群基本一致。在确保学生实习总量的前提下,可根据实际需要,通过校企合作,实行工学交替、多学期
、分阶
段安排学生实习。
七、人才培养模式
(一)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
(二)以赛促学,以赛促教。
根据教育部印发的专业目录所规定的业务范围,我县运动训练职业岗位可分为3个职业群:
1、体育新闻方向类职业:包括体育赛事报道、新闻写作、节目主持人类职业。
2、体育管理方向类职业:包括公共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管理文秘类职业等。
3、体育教育方向类职业:包括运动训练、运动训练管理类等职业等。
八、教学安排及教学进程表
实行学分制,18 学时为1学分,3年制总179学分。军训、社会实践、入学教育、毕业教育等活动以1周为1学分。
课程 类别 |
课程名称 |
学分 |
总学时 |
各学期周数、学时分配 |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18周 |
18周 |
18周 |
180周 |
18周 |
18周 |
|||||||
公 共 基 础 课 |
思想政治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2 |
36 |
2 |
|||||||
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 |
2 |
36 |
2 |
|||||||||
哲学与人生 |
2 |
36 |
2 |
|||||||||
职业道德与法治 |
2 |
36 |
2 |
|||||||||
语文 |
10 |
180 |
2 |
2 |
2 |
2 |
2 |
|||||
数学 |
10 |
180 |
2 |
2 |
2 |
2 |
2 |
|||||
英语 |
10 |
180 |
2 |
2 |
2 |
2 |
2 |
|||||
信息技术 |
6 |
108 |
3 |
3 |
||||||||
体育与健康 |
10 |
180 |
2 |
2 |
2 |
2 |
2 |
|||||
艺术 |
4 |
72 |
2 |
2 |
||||||||
历史 |
4 |
72 |
2 |
2 |
||||||||
小计 |
62 |
1116 |
17 |
17 |
10 |
10 |
8 |
|||||
专业技能课 课 |
专业核心课 |
运动人体科学概论 |
3 |
54 |
3 |
|||||||
运动心理学基础 |
3 |
54 |
3 |
|||||||||
社会体育学基础 |
3 |
54 |
3 |
|||||||||
运动训练学基础 |
6 |
108 |
3 |
3 |
||||||||
体育保健学 |
3 |
54 |
3 |
|||||||||
社会体育指导员 |
3 |
54 |
3 |
|||||||||
体育竞赛组织与裁判 |
6 |
108 |
3 |
3 |
||||||||
体育管理学 |
3 |
54 |
3 |
|||||||||
小计 |
30 |
540 |
6 |
6 |
6 |
6 |
6 |
|||||
专业技能方向课 |
篮球技能课 |
18 |
324 |
2 |
2 |
4 |
5 |
5 |
||||
田径技能课 |
17 |
324 |
2 |
2 |
5 |
3 |
5 |
|||||
足球技能课 |
18 |
324 |
2 |
2 |
4 |
5 |
5 |
|||||
小计 |
53 |
954 |
6 |
6 |
13 |
13 |
15 |
|||||
顶岗实习 |
30 |
540 |
30 |
|||||||||
小计 |
30 |
540 |
||||||||||
专 业 选 修 课 |
乒乓球 |
2 |
108 |
2 |
2 |
2 |
||||||
羽毛球 |
2 |
108 |
2 |
2 |
2 |
|||||||
武术 |
2 |
108 |
2 |
2 |
2 |
|||||||
体能训练 |
2 |
108 |
2 |
2 |
2 |
|||||||
小计 |
8 |
432 |
2 |
6 |
6 |
6 |
4 |
|||||
周学时数 |
29 |
29 |
29 |
29 |
29 |
30 |
||||||
总学时数 |
3582 |
九、 教学管理与人才评价机制
教学管理
教学管理上更新观念,搭建学校、教务处、专业部系、教研组四级管理平台,
形成并完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从教学计划、教学运行、教学质量、教学研究、教学装备、教务行政等诸等方面开展卓有成效、规范灵活的工作,形成切实可行的《教学基本规范》、《教学检查制度》、《实训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实施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的闭环管理;探索并完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专业教学实施方案并体现动态优化;重视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优化教学要素,合理调配教师、实训室和实训场地等教学资源,为课程的实施创造条件;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创新专业教学质量评价方式和学生学业评价模式,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保证教学质量;建设优质核心课程,构建专业教学资源库,促进学校的专业建设和内涵发展。
教学评价机制
教学评价充分考虑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课程的教学目标,不仅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更关注知识在实践中运用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水平,以及规范操作、安全文明生产等职业素养的形成。教学评价注重诊断和指导,重视发展性评价对学生的激励作用。
教学评价采用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的原则,注重考核与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和针对性。过程性评价包括课堂表现、教学问答、活动参与、作业完成、平时测评等内容,终结性评价主要指期末考试。学期总成绩由过程性评价成绩、期中和期末考试成绩组成。
全面推行学分制,综合核算,科学评价,以各类课程在实施性教学计划中的课时数为依据,分课程学分(含必修课、选修课)和非课程学分(含第一类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学分,指参加公益劳动、军训、入学教育、毕业教育等实践活动取得的学分;第二类奖励学分,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获取的各项荣誉换算成的相应学分; 第三类是技能学分,指取得与专业相对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换算成的相应学分; 第四类是操行学分,它指学生在学校的思想品德考核取得的学分)。
十、实施保障
(一)、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具备一定数量、质量的高级、双师型教师,这些教师既精通专业理论,又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要建立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的教师聘用与管理机制。现有专业教师要定期到企业实习锻炼,学校要为教师的企业实践创造必要的条件。
(二)、实训(实验)室配置
序号 |
实习场所 |
设备名称 |
型号或规格 |
单位 |
数量 |
1 |
训练场地及器材 |
400米跑道 |
块 |
1 |
|
2 |
篮球架 |
副 |
5 |
||
3 |
篮球悬浮地板 |
平方 |
550 |
||
4 |
乒乓球台 |
台 |
4 |
||
5 |
篮球 |
7号球 |
个 |
100 |
|
6 |
足球 |
个 |
100 |
||
7 |
排球 |
个 |
100 |
||
8 |
标志桶 |
个 |
100 |
||
9 |
力量房3间 |
哑铃 |
套 |
6 |
|
10 |
多功能综合训练器 |
套 |
3 |
||
1 |
杠铃 |
套 |
3 |
||
2 |
康复室3间 |
康复床 |
个 |
3 |
|
3 |
多媒体教室4间 |
电脑 |
主机(I7+内存MEM32G+1TB硬盘)+显示器 |
台 |
4 |
4 |
音箱 |
山水(SANSUI) |
套 |
4 |
|
5 |
投影 |
爱普生明基 |
台 |
4 |
|
6 |
幕布 |
得力 |
个 |
4 |
|
7 |
篮球馆(拟建) |
1 |
(三)毕业说明
1、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本专业学生除要求取得中专毕业证书之外, 还要求取得与本专业课程有关的职业资格等级证书。
2、毕业生考核方法
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需完成本专业规定的所有课程学习并达到合格,毕业前并能达到岗位上岗的基本要求,独立进行专业技能操作。毕业生考核要求,一 是在顶岗实习前,检测其在校综合学习的综合知识和技能;二是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配合企业检测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水平。具体操作可设置为:
(1)在学生赴企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就业实习处、专业部统筹计划安排)顶岗实习前,由各专业方向教研组制作多学科毕业会考试卷和多个专业技能检测项目,对学生进行书面综合考试和操作技能综合测试,成绩记录在案。
(2)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参加企业的岗位职业技能水平考试,或参加行业的专业技能等级考试。
(3)在三年学习期满,专业部协同教务处、就业实训处,根据学生在校各学期考试成绩、专业技能检测成绩、毕业考试综合成绩和技能综合检测成绩,以及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职业技能水平提高情况,企业表现素质情况等,确定学生是否符合毕业条件,合格者,由学校发给中专毕业证书(学历证书)。
在学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中专毕业证双证条件下,学校认同该学生正式从学校毕业。